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传统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素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中医人,致力于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数十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数十载研究锻造的中医神奇特色到底为何?中医频道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病名内看发展 从中医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
什么叫“痹症”,中医的“痹症”相当于我们平常西医的哪些疾病?
教授:“痹者,闭也”, 它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痹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指所有的气机不通畅,邪气闭阻的这种情况都叫做“痹”。比如说胸痹。狭义的“痹症”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疾病,是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一大类疾病。痹症的临床命名,经过了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过程。以往使用 “痹症”,这个“症”是症状的意思。“痹证”中的“证”使用言字边的就是“证候”,表明“痹证”为一组证候的意思。随着学科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觉得用“痹证”也不准确,“痹”已经越来越独立地成为一个“病”,既然是疾病就不单只是证型的问题,临床上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病下分证,辨证论治这个模式,辩证辩的也是证候,疾病下面还有很多证型,所以现在的话很多专家主张用“痹病”来命名。这样就更准确一点。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的中医风湿学科发展,一些老中医,中西结合的老专家又提出,为了跟现代医学接轨,建议用“中医风湿病”来命名,来代替以前的“痹证”,或者“痹病”这个命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痹症”,老百姓不明白。但是老百姓对风湿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出去与西医同行交流时,我们讲“痹病”,西医也不懂。用风湿病命名,通用易懂。我本人也觉得用风湿病比较好一点。风湿病学已经越来越独立地形成一门学科。中医风湿病所涉及的病种跟西医的风湿免疫病大致是类同的。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为什么冬季痹症高复发?特别是广东地带。
教授:老祖宗在《内经》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从中医角度说,痹症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我们说风湿风湿,顾名思义,风湿中最主要的就是湿邪。湿盛则肿,风湿病人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中医认为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最为密切,痹症一般多在湿邪较重的阴雨天发作或复发。另外,为什么广东的痹症病人冬季高复发呢?这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广东地处岭南,湿气很盛,风湿病人往往容易高发。痹症的发生,除了湿邪还有风邪和寒邪。到了冬季,风寒之邪较甚,容易诱发痹症,也会比较容易诱发痹症和或者使得老痹症病人病情加重。
中医古方锻造的风湿特色治疗
中医有哪些特色方法可以治疗痹症?是怎么治疗痹症的?广中医一附院在业内治疗痹症是十分出名的,能介绍给广大网友知道贵院在针灸,药方,外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吗?
教授:我们风湿免疫科在治疗痹症方面,主要采用中药汤剂、专科自制通痹灵系列制剂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我们专门研究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这本经典著作,运用其理论和方药治疗风湿免疫疑难病证,
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有二千多年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首先是中药,通过辨证论治,给予患者中药汤剂治疗,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是目前中医治疗痹证最主要有效的手段,不但可以改善患者急性期关节肿痛症状,同时,更主要的还在于调节患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的内在因素;
中医辩证论治理法方药在《金匮》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专门治疗疑难杂病的专著,该书理法方药俱备。我们一直研究《金匮》的理法方药治疗风湿疑难病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在辩证论治这方面,临床上,我们多分为7种证型:
1. 风湿痹阻,寒热错杂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我们使用《金匮》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
2. 寒湿痹阻型使用乌头汤。
3. 风寒湿较重者麻黄加术汤。
4. 气血不足,风湿痹阻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5. 肝肾不足,用金匮肾气丸加味。
6. 淤血甚用桂枝茯苓丸。
7. 血虚夹湿的用当归芍药散。
所有的汤药的治疗,都是根据经方演变的,使用的都是古老的药方。结合金匮的理法方药去指导治疗风湿免疫病,是广中医一附院风湿免疫科的一大特色。